当前位置:优秀论文/三等奖 - 文章详情

造价咨询指标体系及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四川利翔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31

      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工程造价管理的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BIM等先进信息技术给工程造价以及整个建筑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与变化。目前,对比国外某些国家先进的造价咨询指标体系与工程造价信息化,我国工程造价咨询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工程造价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关键词:工程造价;指标体系;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应用 

工程建设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经济数据,本来是宝贵资源的这些数据目前并未被开发利用,而整个工程造价行业对造价信息服务的需求较大,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工程造价信息化技术,把历史工程的经济数据通过统一的数据格式与统一的编码等方式,建立起完善易用的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

    1. 我国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电子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在建设领域里也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十三五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发展规划指出,应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完善各级政府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整合全国及地区造价信息资源,建立并逐步完善包括指数指标、要素指标、典型工程案例等在内的工程造价数据库。加强工程造价信息化技术研究,加快工程造价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统一工程交易阶段造价信息数据交换标准,实现互联互通和跨部门信息协同,并加强建设项目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招标控制价、中标价、竣工结算价以及工程项目造价信息等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发布工程造价人工、材料以及综合指数等指数、指标,引导市场对价格发展进行预判,为建设各方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加强对市场价格信息、造价指标指数、工程案例信息等各类型、各专业造价信息的综合开发利用,丰富多元化信息服务种类。鼓励社会团体开展细微、精准的工程造价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促进多元化平台良性发展,大力推进BIM技术在工程造价事业中的应用。加强对商业信息服务行为监管,重点防止行业和地方技术壁垒。加强互联网+”协同发展,促进工程计价方式改革,注重造价与设计、工期、施工的结合,提高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精准度。以市场形成价格为目标,提高不同阶段计价依据与相应层级清单在项目划分、工作内容、计量规则等方面的匹配性。以市场化为导向,鼓励企业定额的编制和应用。

    2. 工程造价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与作用

    2.1 工程造价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工程造价起步较晚,由于早期对这一工作的认识不足,技术研究欠缺等导致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现阶段很多省市都建立了本省市区域的工程造价指标资料库,然而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对应的管理、运营方式也就不同,且多处于初级阶段,真正正式应用于建筑交易过程中的很少。而且各地区的信息搜集与编制方法不尽相同,这就使工程造价指标具有地域性差异,在各个地区没有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造价指标制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随后更多的衍生问题也会出现。因此指标体系必须是一个不分地域性而适用于整个造价甚至是建筑行业的技术平台,而且为了确保造价行业与建筑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都能够通过这一平台来参与建筑行业相关活动,水土不服产生的分歧与矛盾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来沟通、化解直至解决,比如利用召集行业内的资深专家与先驱人员集中交流探讨与研究,为未来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与指标体系的创建编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2 工程造价指标体系在建设工程各个阶段的作用

1)立项阶段。造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通过对历史工程经济数据的参考与运用不但能节约成本估算工作的时间,还能保证其科学与准确性。

2)可行性分析阶段。由于可行性分析阶段涉及整个工程的建设投资,造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保证项目建设评价、投资效益评价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3)设计阶段。造价指标体系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设计参考,帮助项目参与各方决定出最佳设计与工艺技术方案。

4)预算与招投标阶段。这一阶段造价指标体系能够为项目造价指标的对照、分析提供参考,能够根据同样类似工程的造价水平,根据施工时间的不同甚至能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为甲乙双方提供科学准确的指标服务,指导双方能够对最终的造价作出相对科学的预测。

5)结算编制阶段。能更好的根据造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信息对造价的准确度进行科学而全面的分析,减少结算从报审到最终审定的流程,节约相应流程的时间,提高该阶段工作的效率。

    3.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工程造价指标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造价信息化建设正在开展,标准建设也在推进,各类先进的造价信息技术服务广泛推广,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造价服务方式,例如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BIM等。造价信息管理与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为造价信息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和现实基础,同时也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

    3.1 法规政策依据需建立完善

造价管理方面法律仍不健全,不能满足行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工程造价软件、造价信息、电子商务、统一信息平台的建立等的政策依据不够,这些直接阻碍了造价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3.2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够系统性

目前全国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体系尚不完善,各地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各方面起点也不尽相同、实施进度参差,直接导致各地的造价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差异,信息化市场供给相差较大,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

    3.3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需加强

标准化是围绕城市信息化各项建设事业,坚持与国际标准接轨,宣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地方实用性标准规范和标准体系,推进信息化应用工程立项、实施、验收及重要信息技术产品的标准符合性测试与认证,促进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水平地开展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技术服务过程,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再生和动态管理的前提,我国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某些成绩,例如工料机数据国家标准已实施,部分造价数据标准也正在编制汇总等,但离国际水平以及真正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化体系的要求还很远。

    3.4 工程造价信息开发和利用水平不高

目前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技术手段虽然已经步入网络时代,主要的媒介也从以往的通过书面、电子邮件等方式发展为网络信息平台,但是各式各样的平台真正应用起来的很少,信息采集大部分依然停留在手工方式为主,而且进行数据处理时并没有真正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及时传递、信息系统自动加工处理不多,真实性较差,可参考度普遍偏低,信息采集与信息量少,缺乏分析预测,导致平台效用有限。工程造价管理的参与各方对自己的指标数据以及造价信息等资源视为资产,都不愿意拿出手里的造价经济信息公开共享。

    3.5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

工程造价人员缺乏系统的相应计算机技术的专业培训。造价信息管理与服务缺乏专项经费维持,直接导致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停滞不前。

    4.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与指标体系建设的建议

    4.1 重视信息化法规政策环境的构建

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着力为造价信息化的发展建立长效服务机制,立足长远发展。逐步加强造价数据及信息化管理,建立可持续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同时发布适应时代发展的造价信息管理政策等。

    4.2 制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要明确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阶段性目标及具体任务,制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4.3 着力提高工程造价信息的标准化程度

统一数据分类、统一数据格式与统一数据编码,建立真实有效的工程造价信息标准与指标体系,这是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并且标准的制定要向造价全过程信息化发展,逐步建立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信息化的标准规范。

    4.4 加快工程造价管理网络平台的建设

建立主次分明的全国域或全省域统一的造价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并能达到造价相关信息的全面覆盖,还要不断扩展更新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功能,实现全国域或全省域工程造价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快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4.5 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的同时,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大量的适应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人才,满足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4.6 加大工程造价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要开放创新工程造价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为造价行业相关企业开发专业的软件提供政策支持,让不管是造价软件公司还是建筑公司、建设单位或者是造价咨询服务单位,都能参与到工程造价信息化的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各方共同合作开发并统一工程数据接口技术,例如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算量软件、BIM技术相关软件等,使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与工程造价信息化平台统一化、共享化、互通化,发挥工程造价信息对工程建设的积极作用,全力建造权威的工程造价数据库,最终实现共赢。

     4.7 借助先进科学技术

     现在的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完全能够满足工程造价信息化的创建与造价咨询指标体系的建立。在工程造价信息化与造价咨询指标体系的使用过程中,尽管工程造价是一项专业型技术型的工作,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且包含多个方面。工程造价指标同样包含多个方面。因而在工程造价指标体系的创建与使用时必须进行多方面考虑,例如所选用造价指标必须同目标工程保持一定逻辑性,如果发现不符合逻辑或者不适用时要重新审视,确保造价指标使用的科学性。

造价咨询指标体系建立与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需要通过电子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等工具,建议参考其他国家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更为先进的以及已取得了相应成就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与行业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创建出适应我国国情与发展的工程造价信息化平台,逐步实现工程造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并利用先进网络信息工具来科学管理造价数据、信息,再辅以人工分析、研究,这样才能提高造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准确性与实用性,并最终实现造价咨询指标体系建立与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德钧.工程造价指标浅谈[J].中华民居(下月刊),201404.

     [2]曾铮,李婷.浅谈工程造价的信息化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4.

     [3]段鹏.建设工程造价预测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9.

     [4]冯孟侠.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J].山西建筑,200930.

     [5]韩联峰,李海鹏.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J].价值工程,201027.

     [6]葛为民.工程造价指数与工程造价动态管理[J].太原工业大学学报,20104):59.

     [7]林琴.编制建设工程造价指标的探讨[J].建筑经济20112):6768.

     [8]王洪帅.关于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四川建材2016.

     [9]曹伯祥.浅谈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2.

     [10]曾书甫.浅谈工程造价指标的累积[J].中国矿山工程,201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工程造价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建标[2017]164号,20170801.

     [12]聂妍.妇幼卫生信息化与标准化工作的任务[J].中国妇幼保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