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秀论文/二等奖 - 文章详情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分析与成本控制对策

向瑞航 
(四川良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在政策与环境鼓励装配式建筑发展但其实际发展不理想的背景下,在造价维度,降本增效是助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将构件生产、施工建设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并在造价维度分析其成本构成,研究高成本的原因,并融合全过程造价管理思维进行分析,由此提出降本增效的具体解决对策。

   关键词: 装配式;造价控制;降本增效
   0 引言
   近年来,建筑行业中传统现浇模式在环保、经济、社会效益方面日益无法跟上社会发展脚步,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以其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保证更好的工程质量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建筑由传统现浇模式向现代化装配模式转变。国务院、住建部先后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推动制定行业相关的标准、规范、定额来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使之达到平均先进水平,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制定发展目标。但是,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现实中装配式发展却不乐观,究其原因在于装配式建筑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分析其成本构成,研究其高成本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做到降本增效成为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重中之重。
   1 装配式成本偏高的原因
   装配式建筑工程成本大体框架与传统现浇式建筑工程相同,其直接费中包含构件的材料、生产、运输及措施相关费用。从建筑工程成本要素上看,装配式建筑成本构成因子占比有所改变,如部分现场绑钢筋、支模板、浇筑混凝土、抹灰等工序不再出现在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构成中,超高人工费和机械费措施费及塔吊等方面的投入会随之减少,另外预制构件在工厂批量生产的成本也低于现浇,但是其作为商品属性的利润税金以及运输安装成本却在增加,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装配式混凝土工程成本增加。
   1.1 生产难度大,因预埋件多而增加成本
   现浇模式中并无装配式所特有的桁架钢筋,所以叠合板单方含钢量高于现浇板。预制内墙板存在较多水电预埋,预制剪力墙外墙板中由于保温装饰一体化如保温板、保温连接件、灌浆套筒预埋件较多,导致材料费和人工费都有所上涨。
   1.2 现场构件碰撞造成浪费
   一种情况是预制与现浇构件两者间的碰撞,通常是预制构件实际尺寸不一致,无法吻合现浇构件。另一种情况是预制构件之间常见的叠合梁、板之间的碰撞,如预制构件尺寸有误,导致安装过程中无法匹配邻近预制构件。如预制构外伸钢筋尺寸参差,导致相邻构件的外伸钢筋碰撞,影响构件安装,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
   综上,其生产制作难度、预埋件数量、现场构件碰撞三大因素导致了装配式建筑成本较高。
   2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优化策略
   2.1 投资决策
   在投资决策阶段,根据装配式建筑工程在工程实施中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一套高度可靠与可行的方案,持续优化方案,注意与装配式相关的二类费用,从而切实保证概预算编制质量。其次,建设单位及政府还要重视对项目设计概算的监督与管理,确保设计概算不会超出备案的投资估算额范围。
   2.2 设计优化
   有关装配式的前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估算方案是设计的基础,在设计的同时也需要开展全过程造价控制,在设计伊始介入成本控制,对装配式设计图纸进行全面细致分析,善用指标,使得设计与造价控制正向反馈,形成造价控制向设计反馈成本,设计向造价控制反馈适用标准的生态闭环,使经济性与技术性可以兼而顾之。再者,还要加强限额设计与标准化设计,综合考虑选型方案确保不超算,采用标准功能模块、标准户型,使得预制构件逐步形成标准库,避免重复设计。通过减少钢筋型号规格、减少间距分布区间来达到标准化设计。利用BIM协同软件将二维三维联动起来,确保构件与图纸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减少碰撞、降低返工率和节约沟通时间。
   2.3 招投标阶段的管理
   2.3.1 招标规划
   在合约规划过程中,结合装配式特性合理划分标段,优选招标方案。装配式建筑各环节密切相关,彼此影响较大,不宜有过多分包,优先采用EPC、DB等工程总承包模式。由于现今国内装配式建筑市场不成熟,具备全面综合把控能力的企业不多,应选择合适的定标方法。如采用邀请招标,可采用合理低价中标法;如采用公开招标,则可采用评定分离、分步票决定标法,增加招标人在选择综合能力强,装配式施工能力突出的合作单位的自主权。
   2.3.2 综合评标分析
   在评标过程中,对技术标进行合理化分析。如选用塔吊型号是否满足预制构件的起重需求、临时道路承载力是否满足预制构件运输强度、运输道路范围内地下室顶板是否考虑增设钢筋等加固措施、排设进度计划是否与预制构件的加工生产有无冲突等,并在商务标中分析上述项目所产生费用的合理性。通过加强招投标阶段的管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合理控制采购成本,提升后续成本管控成效,进而有效控制造价。
   2.3.3 编制清单
   编制控制价清单时对项目特征描述应该准确,特征描述不清楚会引起理解上的差异,如预制构件的运输距离,综合单价内包含多少运距等,会造成报价困难,甚至还会引起甲乙双方的争议和索赔。
   2.3.4 控制细部构件价格
   在建筑工程中新材料新工艺更新发展快,这对编制单位如何编好控制价是严峻的考验,因此对预制构件及其衍生构件的价格,编制单位要下沉市场进行询价。在招标阶段,首先把预制构件及其衍生构件作为重点询价目标。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装配式建筑通常会有二次深化图纸,对于无法确定新型材料价格时,就需要招投标双方根据市场询价得出一个暂估价,并作出相应的说明。
   2.4 过程控制阶段
   在施工过程中,现场情况复杂,这对过程控制提出了高要求。首先,面对签证变更及合同价调整时,应根据合同条款、清单及现场实际综合分析,经各方签字确认才能够认可该项变更。其次,重点关注以预制构件为主的材料及设备费用管理,随时关注市场动态,留意市场价格变动,尽量避免或减少因市场价格波动而造成工程成本的大幅度增加。与之同时有关预制构件的隐蔽验收也要重点关注,确保签证真实且有效。
   2.5 竣工结算阶段
   首先,在传统资料之外重点收集装配式相关资料,审核相关结算资料,确保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项目情况。其次,应依据合同约定、过程洽商记录对工程造价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合法、合理、合规地维护各方的经济利益。审核人员需要认真严谨,加强沟通交流,确保造价管理动作到位,完善审核工作。结合施工图与变更签证,对于预制构件生产过程、施工过程新增的工程量清单条款也需要仔细地进行查验,保证各个条款都能够与合同内容相一致,且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相关设计变更及签证资料进行严格审查与核对;在工程竣工结算后,还需要总结相关经验,积累相关的教训与经验,为今后更好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2.6 对造价人员加强培训
   我国装配式建筑起步较晚,可参考的代表性工程量少,装配式市场因其成本高,地方政府多强制性规定装配率,导致市场活跃度不高,在造价领域需要深耕拓展的方面尚多。因此,造价人员的当务之急是需要更加系统地、全面地掌握与装配式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新的计价规则,了解熟悉预制构件和新型材料特性。另外,熟练使用如revit等软件可帮助造价人员通过模拟技术三维透视图的可视化特点,加快加深理解预制构件在各项目中扮演的角色,提高工作效率。在行业和企业内开展相关培训、技能竞赛,加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企业、行业对于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认知,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3 结语
   本文浅析了装配式成本构成及与现浇模式的差异,分析了预制构件的经济性,提出了针对装配式建筑造价成本的控制对策。其主要结论如下:
   装配式建筑作为当前较为先进的建筑类型,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成本控制工作,需要从投资决策、设计优化、招投标、过程控制、竣工结算各阶段加强管理、紧密参与,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行业标准,优化设计、强化预算监督、提升从业人员技能,如此才能真正地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推动我国建筑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邱国林,彭丹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成本分析与控制策略[J].四川建材,2018,44(10):211-212.
   [2]周成科.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问题分析[J].居舍,2021(02):165-166.
   [3]邹灵,易郴.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造价差异及降本增效探讨[J].工程经济,2019,29(1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