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秀论文/一等奖 - 文章详情

装配式住宅方案配置及成本增量分析

赵莹,许尚清,谢孝琼,游凯
(成都兴城人居地产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为了积极响应国家装配式建筑政策要求,结合成都市地方装配式建筑的具体执行文件,通过对现行《四川省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细则》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清水项目、精装项目要求下不同装配率、不同装配式方案下的建筑成本增量、以及通过不同装配方案下的成本优化分析,促进装配式方案在项目建设中能够方案合理、经济高效,指导项目成本优化,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成本增量;成本优化
   0 引言
   现行的国家标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7)自2018年2月1日实施以来,很多地方政府依据国家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当地的评价标准,对装配式建筑进行评价。
   国家评价标准兼顾了装配式建筑的四个系统,突出了对装配建筑定义的准确把握,避免了以前的评价方式只关注主体结构是否预制装配,而忽略其他系统的集成和全装修。国家评价标准把装配率作为考量的唯一指标,对装配式建筑设置了控制性指标为最低准入门槛,以竖向构件、水平构件、围护墙和分隔墙、全装修等具体指标,分析建筑单体的装配化程度。通过这些等级设置来发挥标准的正向引导作用,也为地方政府制定鼓励支持政策提供了弹性的空间,这个评价标准具有系统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随着《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建设工程装配式要求的通知》(成住建规[2021]5号)的出台,要求全市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自2021年9月25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全部执行装配式建筑要求,单体或平均装配率不低于40%。其中:政府投资项目;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项目;居住建筑部分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的混合类项目,单体或平均装配率不低于50%。鼓励各区(市)县积极推动A级-AAA级装配式建筑建设。
   在成都市装配率新政策下,各大地产公司在项目开发中充分研究《四川省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细则》。本次研究通过分析装配式构件的组合方案及得分情况,并结合各构件成本进行多项方案技术经济比选,统筹考虑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等多维度的合理性,加强与设计协同提出成本优化新思路,最终选择适合项目开发运营的装配式建筑体系,达到提高项目效益、满足装配式要求的方案。
   1 装配式建筑成本增量分析
   1.1 数据样本情况
   为满足分析数据样本的多样性和普遍适用性,本次成本增量分析选择业态多样、面积区间具备代表性、梯户比也覆盖全面的项目。其中业态包含:叠拼、洋房、小高层、高层。面积段覆盖市场主流面积区间,套内面积区间85-130m2,其中叠拼套内面积300m2。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数据样本情况统计表
 
   1.2 测算依据
   本次装配式建筑成本增量测算、工程量清单及价格计算规则如下:
  (1)工程量清单规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以及《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4-2013)等9本工程量计算规范及其配套文件执行;
  (2)计价定额按2020年《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以及相关配套文件执行;
  (3)材料价按成都市《工程造价信息》2021年第11期中的相应材料价格及市场价计取;
  (4)人工费按成都市等各市、州2020年《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人工费调整幅度及计日工人工单价计取,人工费率为10.55%;
  (5)安全文明施工费按川建造价发〔2019〕180号相关规定,双倍计取;
  (6)规费按文件2020《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规定费率的上限Ⅰ档9.34%计取;
  (7)税金按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建筑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四川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调整办法》的通知(川建造价发[2019]181号)规定计取,税金为9%。
   1.3 测算方法
   1.3.1 测算前方案初步筛选
   本次测算按清水、精装两种交付方式下40%、50%装配率得分进行测算。根据目前装配式施工的可行性及经济性,将标准化应用、水平承重构件,免抹灰系统等在装配式评价标准下,能够直接确定或增量成本相对较低的细项做法进行了初筛。例如:清水40%装配率:主体结构系统Q2有竖向承重构件、水平承重构件两种做法,结合前期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情况,竖向承重构件成本增量明显高于水平承重构件,因此在方案初步筛选阶段就直接将水平承重构件排除。最终形成经济性接近的测算方案,再对方案进行详细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1.3.2 测算介绍
   依据《四川省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细则》评分标准,设计与成本部门联动并结合大致做法成本情况,进行初步筛选得出清水和精装两种交付方式下分别为40%、50%装配率的装配式方案得分,设计根据此4种方案提供对应做法和材料,成本部门根据出具的几种业态的装配式施工图分别计算工程量,按价格计算规则计算出对应做法单价和总价,并将这对应装配式的做法内容替换为非装配式传统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将两种做法成本品迭差值,最终得出装配式增量成本。
   1.3.3 测算过程
   因测算方案较多,本次分析选择清水交付方式下40%装配率对应的装配式方案成本增量情况分析过程作为重点分析案例。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居住建筑评分表-标准化Q1
 

本条标准化Q1(5分),有5个做法选择项目,经分析结合住宅项目情况,目前住宅项目基本为地产开发商各自结合自己集团的标准化户型,在标准户型中选择对应户型进行应用。因标准户型应用率较高,因此此选择项可以得分5分,不需要单独增加成本。

表3 居住建筑评分表-主体结构系统Q2

 
   主体结构系统Q2(45分),此大项在做法选择上可以有竖向承重构件、水平承重构件两项选择,并且根据得分规则主体结构系统应用装配率,有最低分值要求20分,根据成本测算和图纸做法分析,水平承重构件做法为标准层楼板采用叠合板做法,当装配式叠合板应用比例达到80%时应用内插法计算可以得20分。具体如表3所示。
   主要成本对比内容无装配率做法的为混凝土有梁板、混凝土模板及支架,在现浇构件钢筋中,40%装配率做法的为混凝土叠合板、现浇构件钢筋、混凝土模板及支架。同时,为了保证测算基准的一致性,本次测算按现浇板6.15kg/m2,叠合板上浇部分为3.26kg/m2,叠合板60+70mm厚进行统一,另外在混凝土模板及支架方面为了使成本测算分析贴合现场实际管理情况,本次测算结合成都地区现场实际施工情况,为了工人施工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均在有叠合板的下部也考虑了模板和支架。
   经过测算分析,当水平承重构件得分达到20分时,本次分析的几种业态成本增量区间为51~78元/m2。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居住建筑评分表-内装系统Q4
   内装系统Q4(34分)此项系统要求最低得分15分,而内部装修仅公区装修得3分,因住宅项目无论清水、精装交付均需要进行公区装修,故此项不涉及成本增加。
   内隔墙非砌筑应用比例达到50%以上可以得5分,做法采用轻质隔墙,较无装配砌筑采用砖砌成本增量23~46元m2。
   混凝土楼板底面免抹灰应用比例达到70%以上可以得2分,工艺要求楼板需要采用清水混凝土模板。将混凝土楼板底面抹灰与清水混凝土模板价格进行品迭后,此项成本增量约-3~-5元/m2。
   墙面免抹灰,室内混凝土墙体面抹灰比例达到70%以上可以得3分,工艺要求混凝土墙体需要采用清水混凝土模板。将混凝土清水模板与墙面抹灰价格进行品迭后,此项成本增量约-10~-27元/m2。
   楼地面隔声、保温一体化应用达到50%以上可以得到3分,设计做法可以采用免拆模保温一体板。做法与无装配率平板模板和有梁板价格品迭后,此项成本增量约34~46元/m2
   1.3.4 测算建议
   根据测算情况分析,成本增量影响因素有户型平面、隔墙率、体型系数、价格基期等,不同项目方案成本增加也有不同变化。分析成本增加数据是基于上述户型、价格等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代表性。
   当清水房装配率为40%时,经成本分析内隔墙非砌筑(轻质隔墙5分),比内墙面干法装修(乳胶漆4分)经济性强,故建议在40%装配式方案下,优先采用内隔墙非砌筑。
   2 装配式建筑的优缺点及推荐方案
   装配式建筑的优点是能够提升建筑质量、提高效率、减少损耗,有利于绿色发展,改善劳动条件。同时,现在阶段装配式建筑也存在缺点,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并不是所有建筑都适宜做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对建设规模和建筑体量有一定要求,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对相关管理和技术能力有一定要求。
   基于上述业态分析后推荐如下方案,如表5所示。
表5 居住建筑评分表-推荐方案

   基于上述业态和装配式方案成本增量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居住装配式成本增量表


   装配式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统筹考虑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工艺工法,如地市场的施工机械、吊装机械等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统筹考虑成本、工期、市场供应情况、安全等各种因素选择适合自己项目的装配式组合方案。
   3 结语
   因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不同区域执行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并且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涵盖前期策划、设计、生产、施工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要充分学习研究装配式文件,通过技术经济专项分析,让装配式建筑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的经济适用。
   装配式建筑相对传统现浇建筑,对工程管理来说会有新的挑战,为了保证项目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方案施工落地的相关质量,应当建立起工法样板进行指导项目的建设。
   在进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项目管理实践中,需要我们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和相应供应商的资源情况、当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市场生产供应情况,制定企业自已的装配式建筑管理标准、装配式建筑限额设计标准和控制措施,并且形成管理制度和手册,让营销、设计、工程、成本、质量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对装配式专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和优化,充分发挥各职能管理部门在项目建设管理中的专业水平,共同促进项目装配式方案的经济性与工期、质量、进度、安全等的协调统一,最终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 成都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建设工程装配式要求的通知》.
   [2]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四川省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细则》的通知.
   [3] 张岩.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甲方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2020.6.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4] 许德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如何把成本降下来,2020.1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