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秀论文/三等奖 - 文章详情
浅谈信用评价对建筑业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颜 艳,陈 航,李成华
(四川明合泰建设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疫情放开,市场再次繁荣的同时,建筑行业一直突出的诚信问题显得愈发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住建部和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推进建筑业诚信评价体系的建设。首先分析了信用评价的内涵和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信用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引导建筑企业增强自身信用意识、鼓励多元社会主体主动参与的建议,阐述了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建筑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及建筑市场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将有利于加快建筑市场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步伐,使我国建筑市场得到进一步有效规范。
关键词:信用评价;建筑业;健康发展;意义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稳步飞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虽然新冠疫情的冲击给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在新冠疫情防控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防控的政策也作了优化和调整后,房地产供需两端都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2023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表示,对于房地产的企稳回升充满信心。由于建筑业增速变缓,现有的建筑市场难以支撑建筑企业的需求,在生存与利益面前,当前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现象已极大影响了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建筑市场存在的失信问题,建立更加有效的约束机制,让信用丧失产生高额的成本,才能推进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并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1 信用评价概述
1.1 信用评价的内涵
信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经济社会运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信用评价即由专业的机构或部门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在对企业进行全面了解、考察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有关其信用行为的可靠性、安全性程度的评价,并以专用符号或简单的文字形式来表达的一种管理活动[1]。现在,随着建筑业形势严峻,前景渺茫,建筑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越来越多,为防范信用风险,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信用评价的重要性日趋明显。
建筑市场信用评价体系是一套建筑市场治理机制。它通过引导建筑市场主体价值取向发生改变,鼓励守信行为、惩戒失信行为,发挥市场调节功能,使建筑市场各主体逐步从失信最终走向守信,从而维护建筑市场有序运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2 信用评价的必要性
建筑业企业在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不同环节上都存在失信现象,主要表现为不依法履行建设程序,挂靠、借用或出借资质,申报资质弄虚作假,违法转包、分包,串标、围标或以弄虚作假形式骗取中标,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方面。这些失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建筑市场的秩序,影响了建筑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不利于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建筑行业环境恶劣以后,为了生存与利益,失信的恶性竞争愈加严重。
在住建部2023年6月发布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2022年度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及举报投诉案件查处情况的通报》中,各地住建部共排查出8518个项目存在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对此,行业主管部门分别采取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责令停止执业、通报批评、没收违法所得、罚款、信用惩戒等行政处罚或行政管理措施,没收违法所得总额963.43万元,罚款总额61194.49万元。
建筑业企业信用缺失严重,不仅造成了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导致质量安全事故频发,还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交易风险,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所以,为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确保参与各方的切身利益、保持建筑业的稳固秩序和健康发展,规范建筑业企业行为,当务之急是加强和完善信用体系,提升信用体系的管理权重与规范市场的作用。
2 信用评价体系的实现对策
2.1 完善信用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建筑业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是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建筑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的立法是分散、不成体系且针对性不强的,建筑业相关法律法规虽然处于不断完善状态,但建筑市场的复杂性让其落实得并不到位。因地制宜,合理统一信用考核标准,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才能构建真正良性的建筑市场环境。
建筑业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一些失信行为的界定不够明确和具体。例如,对建筑业企业各种资质违规行为的法律表述过于宏观,造成监管和处罚有空可钻,而明确完善的法律法规更能为地方和下级政府的工作开展提供导向。在对具体的判定依据进行更新并给以明确的界定的基础上,逐步健全信用奖惩机制,对信用良好的建筑业企业给予各种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查处和处罚力度,建立政府部门综合执法机制,对失信企业进行公开曝光、经济处罚、降低资质、甚至被市场淘汰等惩罚[2]。此外,对严重失信的企业及相关负责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限制其在各方面的社会生活,发挥法律的惩戒和防范作用,让信用丧失产生高额的成本,杜绝实施失信行为时的侥幸心理。良好的信用制度能够实现整个行业效率的提高。
2.2 推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因为建筑行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应用和发布掌控在不同的政府部门手中,所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最好由政府牵头推动,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共享建筑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逐步实现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的互通互用,把信用信息问题做到真正的公开、公正、公平。
在建筑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中,监管一体化系统便于政府部门和不同主体对建筑业企业进行有重点的动态监管。一方面,通过建立与其他部门的连通,精减评价工作的流程和抽查内容的重复,将质量检查机构、安全监督机构以及监理单位的数据按统一格式导入评价体系,形成多方位全周期的数据采集,减少人工打分带来的主观性问题和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并公开打分准则和最终结果,为各方未来的合作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打破系统内部各方的系统壁垒,促进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拓展信息获取渠道,由政府部门统一制定建筑业信用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等级的标准,特别是可以适当提高企业信用评价在评分中的比例。同时,将银行、工商、税务、公安、法院等部门的数据导入系统,加强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和信息数据库建设的相关制度,对不良行为记录信息予以真实、完整、及时地公布。减少建筑市场信息不对称,增强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加强整个系统对不守信企业的惩戒力度,使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能有效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发展。
2.3 引导建筑企业增强自身信用意识
就建筑市场的现状来看,许多建筑业企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在国际国内市场都存在不同程度地逃避债务、合同欺诈、制假售假等不诚信现象,严重损坏了企业形象,制约了投资与消费,败坏了传统美德,造成市场秩序一定的混乱。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疫情过去后的建筑市场也涌入大量国外企业,我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只有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转变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信用意识,建筑业企业才能谋求长远发展,在更高层次上融入世界。政府部门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对信用良好的企业通报表扬、加大宣传,扩大信用良好企业的社会影响;对信用较差的企业通报批评、记录留档,并通过网络、报纸、媒体多种渠道向社会曝光,形成震慑作用。同时,建筑业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信用意识,以建立良性的经济秩序。
2.4 鼓励多元社会主体主动参与
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需要多元的社会公众力量,除了政府的监管作用外,建筑市场其他主体、行业协会、社会公众都应该发挥各自优势,参与协同治理。
在建筑市场中,行业协会是非常重要的建筑业企业信用治理主体。我国建筑行业的协会实际上带有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内部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经费的不足使其发展受限,在行业内缺乏权威。政府应保证协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剥离行业协会的行政职能,完善施工合同和信用管理标准,探索风险防范机制,发挥其在建筑市场中收集信用信息的优势。建筑企业很多失信行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但我国公民对工程项目的参与程度普遍不高。为培养社会公众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工程建设水平,进一步保障业主的权益,应在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工作中建立业主参与评价机制,给予业主对项目和企业的评价权力,鼓励社会公众有序参与并提供意见。同时,还要建立高效、及时响应的社会公众监督平台,及时收取各方的意见反馈与举报信息,审核处理后并入建筑业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协同的工作流程和电子平台,以确保社会公众能够与政府进行交互对话,真正形成多元化的协同治理网络[3]。
3 信用评价体系实现的意义
3.1 有利于加强建筑市场规范秩序
目前,建筑业企业信用缺失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应该加快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建筑企业的行为能够在市场经济竞争的过程中得到反映,并惩戒失信企业、激励守信企业,让企业经营得到约束,企业信用意识得到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市场的信用缺失问题。有效减少建筑市场的恶意竞争和无序竞争,营造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达到更加规范的建筑市场秩序。
3.2 有利于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竞争力分为产品层、制度层和核心层三个层面,其中核心层包括了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等方面。由此可见,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而在企业信用意识越来越高的趋势下,建筑市场整体也会呈现出公平守信的局面,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会更加注重科技与创新,致力于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能促使企业保持和提高信用等级,积极理清债务、遵守合同、履行约定,从而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
3.3 有利于应对国际挑战
我国建筑业是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最先参与海外竞争的行业之一,建筑业企业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方式,推动了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伴随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疫情防控的全面放开,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进程将随之加快。在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中,不但要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方面缩小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良好的信用机制,通过诚信履约,逐步积累信誉,扩大知名度。完善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使声誉机制和市场的选择机制更好的发挥作用,有助于我国建筑业企业自觉提高自身信用水平,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佳绩;也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监管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减少由恶意失信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 结语
建筑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本文从信用评价的内涵和建立的必要性方面入手,提出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加强企业自身信用意识、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建议。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竞争手段日益不规范的今天,信用评价体系的加强与完善,全国各地信用评价体系的全面建立,对推动整个建筑业市场形成守信经营、守法经营蔚然成风的局面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明刚.全国建筑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2]张航.建筑施工企业诚信评价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3]李响.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制度的制度效率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22.DOI:10.27670/d.cnki.gcqdu.2020.002976.